过去,老北京有一道面食叫做“压饸饹面”。用的是一个长形木方,在上面的中间部位掏一个十厘米见方的方形通透深凹槽,下镶一块铜板,铜板上钻有小的孔洞制作成的模具。模具上有一个木压杠,杠上用榫卯形式固定一个和木槽大小的方杵,用的时候把模具架在开水锅上,然后把面团放入木槽内,再用木杵借力压杠挤出面条,这种面食就叫做“压饸饹面”。
这是北京的先人制作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借助杠杆原理制作的一种专用模具,是专门为了压制粗粮面条而设计的。自古,就是“民以食为天”,五谷杂粮是人们每日三餐的主食,而这其中还分为粗粮和细粮。“细粮”指的是小麦面粉和大米,而其它谷物类均属于粗粮。细粮只有在年节或喜寿之日才能吃到,平时人们大多都是与粗粮为主。粗粮细做便成了人们研究日常饮食的一种智力开发,尤其在我国宋代以后,北方的黄河流域一带对面食的吃法就已经很丰富了,现在的很多面食做法也是那时的演化和传承下来的。
大家都知道,制作面条用小麦面粉即好做又好吃,而粗粮就不同了,其粘合度和口感都不如小麦面粉。现在,人们对小麦面粉并不是很重视,因为一日三餐都可以吃到,可往回倒退三十年细粮都是要凭票供应的,新中国建国以前就更不用说了,一年能吃到几次用小麦制作的面食那根本就是一种奢想!
贫穷虽是一个国度的耻辱,但也能推动粗粮制作的发展,更为我国饮食文化增添了重要的内涵。自古,人们为了能达到粗粮细作的目的,深度的开发了自己的智力,先人为我们创造出了琳琅满目的各式粗粮制作方法并传承至今。大家都知道,用粗粮制作面条,无论是擀抻或折叠刀切等都很难成型,即便切好了翻动时也很易碎,这是由于粗粮的筋力和韧性不够,制作面条很困难,但用挤压的方法就容易多了。原始工具现在是见不到了,去年我在逛北京小商品集市的时候,花20元钱买了一个压饸饹面的工具,回家试验了一下很好用。这个小器具是用铝合金制作的,坚固耐用也很好清洗,今天,就用它制作一款“杂粮饸饹面”,其做法如下;
1.把三种面粉混合拌匀,再放入少许盐拌匀。
2.然后用温水和面。
3.面团要和的稍软一些就和北方的饺子面软硬差不多就行。
4.然后盖上湿毛巾松弛10分钟备用。
5.调制拌料;往芝麻酱里放少许盐用凉开水澥开
6.芝麻酱澥好后备用。
7.把松弛好的面团放入模具里。
8.用手调整好模具的丝杆并拧好盖子。
9.锅中水烧开,然后用手旋转丝杆把饸饹面一气呵成挤入锅中,中间最好不要断条,面条定型后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
10.水再次煮开面条浮出水面后再略煮一分钟便可捞出。
11.捞出后可以过水也可以不过,吃的时候浇上芝麻酱、三合油以及辣椒花椒混合油,再放上面码即可拌食。简单快捷的“压饸饹面”就做好了。
1材料分别洗净好。2锅里入油爆香姜蒜末。3入大葱丝炒香。4入香菇炒2分钟。5入洋葱炒匀。6入彩椒炒匀。7最后放盐,耗油炒匀即可出锅。小窍门注:菌类一定要炒熟哦!以免毒人!
狗窝
兴冲冲的跑去沃尔玛买了一堆做寿司的材料,回来又堆在那里了。家里的食材堆得跟小山似地。虽然我知道总有一天会把它们吃了,但这一天是哪一天还真不好说!还好只有个小冰箱,要是有个双开门,那估计也是没地方,什么都往家买嘛!
霞美人
2010年9月22日 北京后海赏月、聚餐,happy 难以言表!北京的后海准确地说叫“什刹海”是历史上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如清朝的和珅、近代的宋庆玲的深宅都座落在此处。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昔日的深宅一改往日僻静演绎了一派繁华,是一个既保留了浓郁的老北京特色又极富现代生活气息的地方。绕着海的周围酒吧、餐吧有上百家之多,一到华灯初上来聚餐喝酒和赏景的客人络绎不绝,颇有唐朝盛世的感慨!老外和时尚人士流恋此处大有和昔日荣冠京城的“三里屯”平分秋色的趋势,因此,此处也被评为我国十大美景之一。 今年中秋老公和我没回老家
菁厨乐园
1五花肉400克切大块;干豆角100克泡软切段;葱、姜、蒜各5克切片;八角5克;生板栗20个左右;野山菇10朵洗净泡发;食用油两勺;冰糖5颗;盐一大勺;生抽、老抽、各一大勺;料酒一小勺;朝天椒一个切段。2肉块入温水锅滚沸汆烫出血水、浮沫,捞出洗净备用。3沥干水的肉块下锅翻炒出油,捞出备用,油不用。4倒入食用油,加入冰糖,小火熬出糖色,下入肉块均匀上色。5加入葱姜蒜、料酒和生抽翻炒均匀。6换砂锅,倒入肉块,加八角和没过肉块的清水,盖上盖子,中火炖开转小火焖50分钟。7干豆角、野山菇、板栗、老抽入锅,盖盖小火
胡小椒
这是麻婆豆腐的改版,去掉了麻婆豆腐的麻椒,肉末改成了肉片。肉片吃起来多爽呀。。。。豆腐我选择的是卤水豆腐,卤水豆腐有一种特出的香味。我非常喜欢吃,辣豆腐是我家餐桌上出镜率最高的一道菜。也是【双节同庆】活动我的最后一道菜了。希望大家喜欢。
西马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