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油多不坏菜”,中国人炒菜,总觉得油放得越多越好。水煮肉片、鱼香茄子、豉油鸡……不论哪个菜系,不论是家里还是饭店,许多菜都是油光光的,甚至干脆泡在油里。但目前大多数国人是不缺“油水”的,更何况吃得太过油腻,会损害身体多个脏器。
宋代才开始吃植物油
中国人自古就有做菜放油的历史。据古书记录,不同季节还须使用不同的油,比如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汉代后才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记录,包括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现代人以吃植物油为主。目前市场上食用油的种类有很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常见的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亚油酸,大约为40%~70%。第二类是橄榄油、茶籽油等,油酸含量为70%~80%,有降低胆固醇、改善血脂的作用,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益。第三类是亚麻油和紫苏油等,含50%~60%的亚麻酸,对降血脂也很有帮助。
国人吃油误区多
油不仅能为美味增色,还是人体70%的脂肪酸来源。然而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吃油量高达45~50克,远远超出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每日25~30克的标准。
英国《每日邮报》曾综合大量研究指出,过量吃油会带来癌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关节炎、胆囊炎、痤疮等问题。尤其当摄入饱和脂肪酸过多时,会使胆固醇增高,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国外专家曾研究发现,吃动物油多的国家,乳腺癌的死亡率高。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将日常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换成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使冠心病的患病风险降低19%;不饱和脂肪酸每增加5%,冠心病风险降低10%。
不会吃油是国人的误区。其一是欧米伽3脂肪酸严重缺失,这一物质多存在于紫苏籽、亚麻籽和深海鱼中,对身体许多器官有益;其二是大量食用加工食品,导致反式脂肪酸摄入过量。反式脂肪酸可诱发心脑血管病以及肥胖、哮喘、过敏等疾病;其三是烹饪方法增加油的摄入。比如国人爱用过油、淋明油等方式做菜,会使每个菜品的用油量超过50克,其中45%以上会随着菜被摄入。另外,勾芡虽能帮助入味,却会使油脂随淀粉一起黏在菜肴表面而被摄入。
尽管吃油有诸多不利之处,但不吃油也是错误的。因为脂肪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是很多生理活动必需的,摄取不足会导致精神不振、情绪不佳,甚至出现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问题。摄入脂肪严重不足时,人体甚至会自行合成脂肪,出现“喝白开水都长肉”的情况。
油最好换着吃
吃油越来越多原本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但我们应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享受美味。
首先,食用油类要多样化,不要只吃一种油或一个品牌的油。要选择多种油换着吃,满足食物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先买一瓶花生油,吃完后再换成一瓶菜籽油或豆油等。
第二,不同烹调方式要选用不同的油。比如高温爆炒要选热稳定性好的油脂,如花生油等;煎炸后的油要尽快用掉,不能反复煎炸和长时间存放;凉拌菜和炖煮菜选用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油,如豆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等,充分保护和利用其中的维生素E。
第三,买油要买小桶的。不妨按照膳食指南要求,将一家人一周的用油量倒在一个油壶中,随时监测。
第四,要学会搭配。如果一餐饭、肉类较多,烹调中就应少放猪油、牛油等;如果菜比较油腻,最好选米饭、清汤面或玉米、红薯等粗粮作主食,少吃油、盐、糖含量多的南瓜饼、葱油饼等。
最后,如果因吃油多导致心血管病等问题,可以改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油。这样可以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适量吃些不放油的凉拌菜,如拌黄瓜、西红柿、生菜等。
您可能还喜欢:
还是做豆饽饽剩的面,做了小笼包和馅饼,还剩下一块。做包子馅饼一次吃不完,剩下味道就不好了。就蒸了紫薯来做个花卷吧。
不做妖精好多年
1锅内热油炒香蒜片。2下番茄翻炒出汁。3加入开水、豆腐块。4下裙带菜加盐、煮至三四分钟。5最后放虾皮、鸡精!入葱花即可。
香香的小厨房
1锅烧热下五花肉煸炒出肥油。2下姜和干辣椒炒香,放入冰糖。3加料酒、鲜酱油和少许老抽翻炒均匀。4下南瓜炒匀。5倒入开水盖盖煮六七分钟。6中途加盐继续煮两三分钟。7汤汁收干一点鸡精调味,入葱花即可。
香香的小厨房
松软鲜香。
兰杏梅
芝麻的补钙效果好过牛奶和鸡蛋。因为芝麻的钙含量大约是牛奶和鸡蛋的四倍,芝麻还可以减缓人体细胞的衰老、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抗氧化,可以延年益寿,这要归功于芝麻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油麦菜色泽淡绿、质地脆嫩,口感极为鲜嫩、清香,具有独特风味,含有大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大量钙、铁等营养成分,是生食蔬菜中的上品,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蔬菜。油麦菜具有清热利尿、清肝利胆、静心安神、促进血液循环、辅助减肥等功效。麻酱油麦菜是麻酱和油麦菜的完美结合,做法简单,特别适合厨房小白,一学就会,赶紧收藏试做吧!
在水一方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