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方求证,来自烹饪协会、调味品协会、健康专家、美食专家、美食博主各有说法。曾有报道称有不法商贩将砂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及鸟苷酸这七种调味料及化合物混一起,制出色香味俱全的“化学酱油”。
通过DNA测试才能辨真假
据悉这种化学酱油由7种调料和化合物勾兑而成:沙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及鸟苷酸,就是唯独没有黄豆。港媒还称,有香港美食家表示以前曾尝过类似酱油,他曾在实验室将这7种材料混合在一起,混合物立马摇身一变,成为棕黑色的“酱油”,连实验室内都弥漫着阵阵酱油香气。“这种化学酱油和我们平时买的酱油在口感、质感方面都非常相似,尝起来更像黄豆酿的真酱油,普通市民很难分辨。”要辨别“改进”后的化学酱油,可能只能通过做DNA测试,看里面是否有黄豆成分。
化学酱油含致癌物质 男性食用有患睾丸癌风险
该化学酱油中的水解植物蛋白质需要通过酸来制造水解过程,但如果生产商采用的是盐酸,过程中将会释放出致癌物质,包括三氯丙二醇(3-MCPD)及1、3二氯丙醇(1、3-DCP)。该化学酱油生产过程可能会释放出致癌物质,尤其男性可能有患上睾丸癌的风险。
酱油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两种,国家规定配制酱油应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且比例应不小于50%。由于酿造酱油需要3个月~半年的酿制时间,配制酱油只需8~10个小时就能制作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少厂家用配制酱油冒充酿造酱油。那么该如何区别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又该如何选购质量好的酱油呢?
从色泽和口感难以区别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色泽上,加入焦糖后看起来都差不多;口感上,配制酱油的口感不一定比酿造酱油差。
一、区别两者的最重要的指标是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酿造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普遍比配制酱油高。按国家规定,配制酱油应含有50%的酿造酱油,但很多厂家生产的配制酱油只含有10%的酿造酱油,因此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比不上酿造酱油。
氨基酸态氮指的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的含量。该指标越高,说明酱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越高,鲜味越好。国家规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最低含量不得小于0.4g/100ml。一般来说,特级、一级、二级、三级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8、≥0.7、≥0.55、≥0.4g/100ml。
很难说氨基酸态氮含量多少,就是酿造酱油或者配制酱油,因为市面销售的酱油大部分都是配制酱油,而且标注的含量不一定是实际的含量。建议网友尽量选购诚信度较高的大品牌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较高的酱油。
除了氨基酸态氮这个指标,还可以看泡沫,看挂壁性,也可以通过气味来判断。
二、看泡沫。摇晃酱油瓶,酿造酱油泡沫大小比较均匀并且不容易散;配制酱油泡沫大小不一,很容易散去。
三、看挂壁性。摇晃酱油瓶后,酿造酱油挂壁性好,停留在酱油瓶内壁的时间较长,内壁易着色;配制酱油的挂壁性差,着色力也较差。
四、闻气味。酿造酱油具有浓郁的酱香,没有其他异味;配制酱油需要摇晃后再闻,气味没有酿造酱油香,且酱香味不够正,是否有异味要看鼻子的灵敏性,一般人闻不出来异味。另外,闻气味这个区别方法,也和配制酱油的制作工艺有关系,如果制作工艺比较好,气味上和酿造酱油不会有很大差别。
您可能还喜欢:
五花肉的油脂融入青椒之中,味道鲜美。
蓝雨阳光780913
1紫苏洗净。2切丝。3苦瓜切片。4大蒜拍扁切碎。5锅子烧热爆香蒜末。6加入苦瓜和紫苏。7加入适量盐。8翻炒均匀即可。9开动啦。
老U爱小轩哥
1牛腱子事先进行焯水。2锅内放入八角。3放入姜片。4放入焯过水的牛腱子。5倒入50ml老抽。6倒入50ml生抽。7倒入1000ml黑啤。8放入黄芪。9大火煮开后转小火。10小火炖煮2小时。11用筷子插入可以插进代表肉已经熟了,可以关火。12切片盛入盘中。
polaris滴食记
1锅内倒入葡萄籽油。2放入葱花爆香。3倒入杏鲍菇翻炒。4倒入汆过水的萝卜。5翻炒均匀。6倒入20毫升生抽和20毫升老抽和200毫升水。7大火炖煮小火炖煮10分钟。8撒上葱花即可关火。
polaris滴食记
1食材:皱皮椒、五花肉(已清洗切片)、茭白。2将皱皮椒去蒂去籽和茭白剥壳一起清洗清洗。3放在案板上皱皮椒切块,茭白切成片。4起锅倒油烧热,下入五花肉翻炒翻炒至微黄。5接着,加适量的料酒。6加适量的酱油。7翻炒翻炒。8然后,合入切好的皱皮椒和茭白翻炒翻炒。9最后,加适量的盐。10加适量的蚝油。11调味炒匀即成。
花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