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海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实习编辑:巫景铭)
您可能还喜欢:
1食材:年糕片、咸菜(已清洗切碎)、鸡蛋。2起锅倒油烧热,打入鸡蛋两面煎至金黄盛出。3用剪刀剪开。4接着,下入咸菜翻炒翻炒。5然后,合入年糕片和剪开的煎鸡蛋,加适量的清水煮开。6最后,加适量的盐。7加适量的味精。8调味翻匀即成。
花鱼儿
1买的新鲜梭鱼。2洗净,放料酒、花椒、姜、盐。3拌匀腌制30分钟。4姜、蒜、大料准备好。5蒜薹切碎。6撒上干面粉。7面粉均匀的裹在鱼上面。8锅内放油烧热,放入梭鱼。9中火慢慢炸。10梭鱼炸至外皮酥脆捞出。11锅内放油烧热,放入姜、蒜、大料炒香。12倒入米醋、生抽。13倒入适量清水。14放入梭鱼。15炖10分钟。16撒蒜薹。17装盘。18成品。
雨中漫步_kRsJPX
1食材图,馒头切丁,油菜切碎,鸡蛋打散加盐搅拌均匀。2炒锅放油烧热。3放入馒头丁翻炒。4馒头丁有焦黄色时放入油菜翻炒。5油菜变软后把鸡蛋液淋在馒头丁上。6翻炒均匀即可。7成品图。
阳台上的草莓
1炒锅放油烧热,磕入鸡蛋中火煎。2鸡蛋边缘凝固后翻面,煎熟取出装盘。3往锅里直接放入生抽,醋爆香2秒关火。4把爆香的生抽淋在鸡蛋上即可。
阳台上的草莓
1五花肉清洗干净,切成麻将大小。2先熬个糖色,盛出备用。3起锅烧油,下入五花肉,中小火煸出多余油脂。4五花肉煎至两面微黄即可。5倒出多余的油脂,加入一听啤酒。6加入葱,姜,桂皮,八角。7倒入提前焯好水的鸡翅根,大火煮开。8加入白糖,蚝油,生抽,老抽,熬好的糖色,转小火炖40分左右。9加入少许盐调味,大火收汁即可。10出锅装盘,开吃。
噬血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