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中科院的心理学教授在某电视节目中讲如何减少盐的摄入,说“过早地放盐和酱油,都可以让里边的氯化钠的氯挥发出去,就剩下钠了,你吃的时候还是不咸”。食物中的盐,真的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吗?出锅前再放盐,真的可以减少盐的摄入吗?
盐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在水中离解成氯离子和钠离子。食物中往往有水,“干”的食物吃到嘴里也会跟口水混合。所以,在我们吃到食物的时候,盐都是以离子的形 态存在的。钠离子通过舌头上的特定通道,产生特定的神经信号,我们就尝到了“咸”味。“咸”只跟钠有关,而跟氯无关。即使氯化钠里边的氯真的象那位教授臆 想的那样“挥发出去”了,也不会影响食物中的钠,自然也就不会对咸味有什么影响。
实际上,盐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在烹饪的条件下,它根本没有分解的可能,更不会“挥发”出氯来。不管是早放盐还是晚放盐,菜里的盐都是一样多的。
不过,在烹饪过程中什么时候放盐,对于食物的确有影响,人们尝到的咸味也可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不管是蔬菜还是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中有水,被细胞膜与外界“隔开”。食物“生”的时候,细胞膜是具有通透性,水可以自由进出,盐也不会受到多大的阻碍。这时候如果放盐,周围水中的盐浓度高,细胞中的水就会流出来,而盐会渗进去。结果,菜或者肉就会失去一些水,而盐进去了也就会更加“入味”。
如果先不放盐,那么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了,细胞膜的通透性大大降低。这时再放盐,水和盐的进出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这样,食物会更加“水灵”,但是盐也留在外面,不那么“入味”了。
我们吃东西的时候,咸味只来自于碰上通道的钠离子,而食物表面的钠要有更多的机会与这些通道碰面。所以,如果菜里的盐一样多,没有“入味”的情况下食物表面的盐就会多一些,尝起来也就有可能“更咸”一点。
不过食物是很复杂的体系,这种“出锅前放盐”的方式能够减少多少盐实在很难说。吃饭也不仅仅是为了营养,它本身还是一种生活享受。放盐的时机,可能会明显影响到菜肴的口感和风味。对于多数人来说,“晚放盐”可能带来的那一点点好处,不见得足以弥补对“口福”的损害。
(责任编辑:王健淇)
您可能还喜欢:
1牛肉准备。2切成块,泡在水中半个小时去除血水。3锅中加水,煮开去除浮沫。4放入葱姜炖煮一个半小时。5牛肉捞出。6汤中撒盐调匀即可。
宁静致远0217
1面粉揉成面团醒发。2材料如下。3擀成厚饺子皮。4加入适量黑芝麻。5加入适量红糖。6包成三角形。7腊肠剪断。8面团揉成细条卷腊肠。9二次醒发。10蒸15分钟。11特写一下。12开动啦。
老U爱小轩哥
1黑木耳冷水泡发,清洗干净。2沸水下锅焯水2分钟捞出。3花菜掰成小朵清洗干净。4沸水下锅焯水2分钟捞出。5蒜苗切段。6锅中放油,放入花菜翻炒。7放入黑木耳同炒几分钟。8放入蒜苗,加盐、蚝油调味炒匀。9出锅。
清水淡竹
1瘦肉切片,加盐、料酒、生抽、水淀粉拌匀腌制10分钟。2蘑菇、佛手瓜、蒜苗清洗备用。3蘑菇切片。4佛手瓜去籽切片。5蒜苗切段。6锅中放油烧五成热,放入肉片滑炒变色盛出。7锅中留余油,小火炒香蒜白后放入佛手瓜翻炒。8放入蘑菇翻炒几分钟变软。9放入炒好的肉片和蒜苗叶子,加盐调味炒匀。10鲜嫩美味。
清水淡竹
小朋友都爱吃的火腿肠炒鸡蛋,做法超级简单。
簡單の•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