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天津,除了快板和相声,剩下的就是天津的美食了。谈起天津的小吃,颜色、香味、味道都别具一格,尤其是天津人喜欢的味道。天津美食界有着“天津三绝”,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分别是皮薄馅大的“狗不理包子”,香甜软糯的“耳朵眼炸糕”,还有一个就是“十八街麻花”。
也有颇为广大群众和外宾称赞的“津门三绝”,即龙嘴大茶壶、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之后,耳朵眼炸糕、猫不闻饺子于1997年被定为津门四绝之一。在最佳食品中,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知名度较高的还有:张记果仁、曹记驴肉、陆记烫面炸糕、白记水饺、芝兰斋糕干、大福来锅巴菜、石头门坎素包。此外,天津的小宝栗子格外有名,其产品出口世界各国。
人气:11509
上海传统风味小吃是一类上海地方小吃,在南宋时即有记载,明初上海成为东南名邑,制作渐趋精美,在清时随着上海商业日益繁荣,应时适令的各类米、面类小吃品种更为丰富。清末,上海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相继吸取了各地风味小吃精华,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主要地方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小吃特点是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
上海的小吃,有蒸、煮、炸、烙,品种很多,最为消费者喜爱的,莫过于是:汤包、百叶、油面精。这是人们最青睐的“三主件”。
人气:10459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比如,关中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的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岐山臊子面的就始于西周“余”之礼;《礼记》记载“礼之初,始诸饮食”。陕西烹饪文化之源远流长,、影响之深广,由此可见一斑。
陕西饭菜,很多都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的遗风。特别是小吃,美不胜收,借着历史古都的优势,使陕西的小吃博采全国各地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之风味,汇集内外名饮名食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之技艺,其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
人气:3691
广东小吃与点心同源,历史悠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有多种民间美食,如粉果、沙翁、粽子、薄脆等,至今久盛不衰。
广东小吃属岭南风味,多来源于民间,大都被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名食。现时的广东小吃和点心有区别,小吃品是专指那些街边小店经营的米、面小型食品,制作较简朴;点心是茶楼、早茶的繁多品种,以及星期美点等,特点是:花式品种较多,造型精细。
人气:6565
武汉人把吃早饭称为“过早”。早饭对于武汉人来说一向都很重要,所以过早一向都是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到品种多样的小吃。武汉自古就是水陆码头,京广铁路和长江汉水将各地的人流物流引至此地,也将各地的佳肴带至武汉生根开花:四季美的汤包,五芳斋的汤圆便是来自江浙一带,红油牛肉面粉等与川味有渊源,油饼,剁馍,油香,很明显是受了北方的影响,而臭干子则与湖南菜同出一脉。南北风味在此地大汇集,大碰撞,武汉人又在此基础上加以自创,如将北方的烧麦皮取糯米,辅以香菇丁,和匀调料,上笼屉蒸之,便成香气四溢的武汉糯米烧麦。经过多年的孕育嬗变,终于诞生了武汉这一个小吃之都。
人气:10649
福建的风味小吃,名目繁多。遍布在各地的小食店、小食摊,往往汇集成为各地风味小吃的食品街市。每天当晨曦微露之时,便开张营业,顾客纷至沓来,那各种各样的精致食品,色味芳芬,十分诱人。 福建小吃分为福州小吃、厦门小吃、泉州小吃、莆田小吃、漳州小吃、龙岩小吃、南平小吃、三明小吃、宁德小吃、沙县小吃等。 各地著名的风味小吃主要有:福州的清明果、绿豆果、全真鱼丸、燕皮等;闽南的海鲜小烹,多取料于沿海浅滩上的各式海产珍品,通过精心小烹,配以别具特色的甜、酸、咸、香、辣等料佐食,堪称美味神殊,诸如土笋冻、海蛎煎、火烫花螺、鲎肉等,均为海内外游客所同嗜,闻名遐迩。
人气:4712
四川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同川菜一样,在我国烹饪技术遗产的宝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四川名小吃中较为著名的有赖汤元、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三大炮等...
人气: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