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口味千差万别,酸、甜、苦、辣、咸,各不相同。这五种类型的味道,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中医养生认为,为了健康,各种味道的食物都应该均衡进食。
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也不同。
比如:
酸生肝
酸:中医讲“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乌梅、山萸肉、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生心
苦: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能泄、能燥、能坚阴。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之意。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桔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甜入脾
甜: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辣入肺
辣:中医认为,辣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味和利健康
因此,我们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味和三要点
要做到五味调和,一要浓淡适宜。二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特色。三是在进食时,要做到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
味过的害处
《素问·痹论》认为远古时期,人们任意择食,导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黄帝内经》中指出:“多食咸,则脉凝位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流行在血脉中的血瘀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的东西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品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甚至口唇翻起;多吃甜味食品,能使骨胳疼痛、头发脱落。以上都是因五味失和而影响机体健康的情况,从反面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五味宜五脏
《素问·脏气法时论》对五味与五脏的相宜食物提出: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栗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实习编辑:万文娟)
您可能还喜欢:
1溪鱼处理干净沥干水,放不粘锅上两面煎黄。2放入姜蒜炒香,烹入料酒、生抽。3加水烧煮。4板栗南瓜、豆腐切片。5放入溪鱼中,加盐调味,同煮10分钟。6溪鱼的鲜香融入南瓜和豆腐中,很是美味。
清水淡竹
1芹菜洗干净切段。2炒锅放油烧热,放入坚果仁炸香。3放入芹菜炒断生。4放盐拌均匀即可。5成品图。
阳台上的草莓
1莴苣叶放入清水里浸泡一会儿洗净。2放入开水锅里面烫一下捞出。3过凉。4切成小段儿。5新蒜拍碎。6大拌菜口味沙拉汁。7食材放入小盆里,加少许盐,蒜末,香醋,沙拉汁,拌匀即可食用。8成品图!9成品图!10成品图!
筠旸JY
1锅里下油,烧热后煎辣椒,煎成两面焦糊盛出备用。2用大勺里的底油把牛肉片,加干辣椒,葱(不要切碎,待咸菜烧熟后挑出方便),姜粉,八角,花椒粉炒熟,趁热烹少许味极鲜酱油。3趁热加入豇豆,土豆,进行翻炒,豇豆变成翠绿色时加花椒粉,五香粉少许,海天酱油一小碗,老抽少许翻炒。4然后全部倒入压力锅内(不添水)。5给“鱼”档焖煮至程序结束。6压力锅倒出后,加蚝油,继续将豇豆熬煮到没有汤汁,加味精,鸡精少许出锅即可。
香夫人
白白胖胖的山药馒头,好吃又营养。
清水淡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