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医”字,古代是写成“醫”的。“醫”的上半部分的“殹”,是指治病时的扣击声,下半部分的“酉”,则是指用以医疗的酒。可见,酒是最初的中药之一。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用到酒的药方不少于35个,其中至少有5个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很明显,酒在古代中医里就是一种常用的药物。

酒能治的病
《本草纲目》认为,酒有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的作用。
所谓“行药势”,就是酒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乙醇(即酒精)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溶剂,古人用酒浸泡药材,以制成药酒。今人要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就是乙醇萃取法。
酒有“通血脉”的作用,这一点不仅中医认可,西医也是赞同的。专业的心血管科医生也会建议患者适量喝一些葡萄酒,以改善心脏供血。
现代研究发现,少量乙醇可以提高人体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含量,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含量。由此,研究者得出,少量饮酒能降低因脂肪沉积引起血管硬化、阻塞的机会这一结论,这也为酒能治疗心脏病提供了一个佐证。其实,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用酒来治疗心脏病了,其著名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流传至今,仍被医家认为是治疗心胸疼痛、血脉不通的经典药方。
酒性热,中医认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因而酒有“散湿气”的功效。很多药酒都有抗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痹痛、关节炎、肌肉劳损等都有一定的效果。对于素体阳虚或是风湿关节疼痛的患者,适当喝一些药酒,确实能起到强身健体、祛风通络的作用。和煎煮中药相比,药酒有易于存储、服用方便等优点。
“除风下气”主要讲的是酒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国外的人进食肉类比较多,他们在进餐时,常会搭配开胃酒或佐餐酒,因为酒能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像日本人吃鱼生,一定会喝点日本清酒,不然吃完以后,总会觉得消化不了。这就是酒有鼓动阳气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六腑气机,消除积滞。
古人常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今中外,郁闷、情绪不佳的人,都喜欢叫上一帮朋友喝酒,而不是喝茶或喝果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酒入肝经,它有舒畅肝气的作用。因此,对于肝气郁结、郁郁寡欢的人来说,喝点酒不仅可以令其肝气调达、心情舒畅,还能帮他们强心提神,消除疲劳。
您可能还喜欢:
清蒸奥尔良鸡翅,加土豆打底,肉是肉,素肉搭配更美味。
四月豆
1前腿肉剁碎。2加入配料搅拌均匀,搅上劲一边加入少许姜汁水一边搅拌。3最后加入葱盐搅拌均匀即可。4包饺子。5成品。6加入清水煮沸点三次冷水就熟了。7成品。
甜甜mimi
羊脖子是羊身上最好吃的部位之一,肉瘦而不柴,香味浓郁,特别适合清炖。食时佐以萝卜、土豆粉条,撒上葱花、香菜,那滋味,怎一个美字了得。
小洞天
1准备好各种香料:花椒、八角、香叶、干辣椒、姜片、蒜头、干葱头。2牛腩切成约3厘米厚3厘米长的方块。3清洗干净。4冷水下锅,放入牛腩块、一点姜片(用刚才切姜的一些边角料),一大勺料酒。5大火烧开,焯水5分钟,撇去浮沫。6捞出用冷水冲洗掉粘在肉块上的浮沫。7捞出沥干水份。8起锅烧油,加入约10粒冰糖粒。9中小火熬制冰糖融化,变成琥珀色。10倒入沥干水份的牛腩。11翻炒一分钟。12让牛腩块充分上色,并煎到边边角角微微发黄。13放入除胡椒粉外的所有香料。14继续翻炒,到香料发出香味。15加入:生抽一大勺、老抽一
Haiko玲玲
春季的苦菊最是鲜嫩,搭配蔬果,非常美味。
敏zhu